工业互联网背景下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数字化转型研究

Connor 比特币交易平台 2023-02-14 88 0

摘要:供应链金融是数字经济时代银行服务实体经济最直接、最密切、最有效的手段,也是通过产融结合“建生态、搭场景、扩用户”的全新数字化金融服务模式。在工业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银行须与生态平台各参与方共同建设面向特定行业客群、内涵丰富的“产业+金融”生态环境,才能实现为不同阶段的产业场景提供数字化金融服务的目标。本文借鉴海尔卡奥斯工业互联网数字化金融服务实践经验,分析现阶段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数字化转型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工业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数字化

01

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发展现状

(一)供应链金融发展基本情况

国内开展的供应链金融起源于银行,却发展壮大于互联网金融巨头。从深圳发展银行首次提出“1+N”模式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开始,国内各大银行相继推出种类繁多的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意在通过盘活企业的资产,解决企业在产供销不同阶段的资金缺口(见表1)。

但是银行的模式始终摆脱不了依靠核心企业的信用外溢为上下游提供融资解决方案的业务逻辑。互联网金融颠覆了供应链金融以融资为核心的产业链模式,转为以企业交易过程为核心,并将过去围绕核心大企业的“1+N” 模式,拓展为“M+1+N” 模式。这种模式以数字化生态平台上的交易数据作为新的风控要素,实现供应链金融的数字化、可视化,颠覆了线下模式的业务逻辑。“平台化、生态化、场景化”成为银行与产业互联网平台竞相追逐的供应链金融新模式。

(二)现行服务模式存在的局限性

1.支付效率与融资效率较低,小微企业融资难。从核心企业角度来看,由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资金往来频繁,而且多采取线下转账方式进行交易,企业管理难度大,效率低,资金归集困难;从银行合作角度看,虽然核心企业进行融资担保,但由于上下游企业融资需求多为临时资金周转,贷款频率高、周期短、额度小,而传统银行复杂、繁冗的贷款申请流程难以满足融资实时性较高的要求。

展开全文

2.产业链管理竞争力较弱,客户黏性低。在围绕产业链开展的合作过程中,银行提供给企业的往往是标准化的供应链金融产品,无法为企业提供定制化、个性化的支付、融资等金融服务,其提供的金融产品无法深度嵌入到整条产业链的交易流程中,从而无法完全掌握企业真实的、实时的物流和资金流信息,这也导致客户黏性较低。所以当电商平台、产业互联网平台等机构纷纷转型供应链金融,采用低门槛金融形式抢占各行业的细分市场时,就会造成银行供应链金融客户的流失。

3.智慧产融生态建设滞后,全要素数字化进程缓慢。在金融科技的驱动下,供应链金融先后经历了由“链条”式结构向网络式结构不断迭代升级的三个阶段,即由金融机构主导的供应链金融1.0阶段、由核心企业主导的供应链金融2.0阶段以及可以触及多链条、跨行业的产业生态群的供应链金融3.0阶段。尽管在这一过程中银行供应链金融服务的线上化、数字化程度逐步深化,但是,随着产业端对产业链上下游全要素进行数字化升级、转型和再造需求的提出,现有的能够满足不同主体各种复杂营运活动和金融行为的金融服务模式难以为继。产业数字化背景下,构建依托现代信息通信技术(ICT) 的融合性作用赋能的智慧供应链金融生态,实现系统平台与业务数据的互联互通成为当务之急。

02

工业互联网时代银行业面临的市场机遇

(一) 工业互联网时代的经济图景

工业互联网将为工业经济带来新的产业结构、工业流程以及企业微观结构的变革,并至少呈现出以下四种变化趋势。

1.产业划分从横向变成垂直。工业互联网的横向集成和端对端集成通过信息网络和数据流连接,实现了传统产业链中企业和终端之间的无缝合作和资源整合。由于数据信息的智能连接,传统产业链的上下游和合作企业将形成垂直产业整合的基础。产业链的块状特征将减弱,带状特征将扩大,垂直分工将更加明显。

2.产业联盟模式从“1+N”走向“(N+N)/1”。传统的产业联盟模式是I+N。即一家核心企业与N家周边企业形成产业联盟。以垂直供应链为基础,一种新的产业联盟形式将出现。新型号是产品意义上的核心制造商。许多企业“N”到“N”在统一的互联网平台上交易,形成开放的产业联盟,可以直观地表示(N+N)/1,其中“1”表示产业互联网平台。在传统的“I+N”模式下,银行主要围绕核心企业开展业务,并根据核心企业对周边企业的信贷溢出效应提供金融服务。在新的“(N+N)/1”模式下,核心企业只起到平台的作用,而商业信用关系主要存在于非核心企业之间,银行通过干预交易平台获取交易数据,将商业信用转化为金融信用。

3.企业分工格局从离散变得收敛。在智能工厂的个性化定制下,大型企业可以进一步外包和委托生产功能,将模块生产外包给外部供应商,转型为只从事生产和交易匹配的平台企业,成为“(N+N)/1”中的“1”:体量由重变轻,由大变平。另一方面,智能工厂的外部供应商可以从材料供应商和零件制造商升级为模块制造商,“由小变大”,并高度嵌入工业互联网平台。可以看出,从规模上看,企业的分工将趋向于从离散的规模趋同。

4.企业信息边界从清晰走向模糊。在传统商业模式下,企业信息相对封闭,内部信息难以与外部共享。但是在工业互联网模式下.企业的信息边界由清晰变得模糊,智慧生产体系里的所有生产信息都是可以共享的。比如模块生产商的产品设计、生产参数与采购订单都是来自下游的需求企业,同时其产量、价格、物流等信息也要即时发送给平台,其支付结算和现金管理也离不开平台的金融服务模块,企业的物流、资金流以及信息流都通过平台与外部高度共享,企业的边界已经变得十分模糊。

(二)工业4.0与银行4.0的融合趋势

历史上的每一次工业革命都带来工业文明的深刻变革,而以服务经济为基础的银行业也不断地在自我进化(见表2)。工业4.0以生产网络化、智能化为代表的生产方式和技术革新带来了经济结构方面转变。一个显著的特征是,工业4.0将极大提升第一、二、三产业的信息化、网络化水平,农业、工业与服务业的界限更加模糊。

在这种背景之下,银行4.0时代的主要客户将不再集中在第二产业,而是着眼于工业4.0重构产业结构下的优势产业。银行从自己独立生产产品、提供服务,逐步转变为在产业链的更多场景中提供产品和服务,最终建设成与工业互联网平台高度耦合的金融基础设施,成为产业数字化生态当中的核心节点。

03

卡奥斯工业互联网平台供应链金融案例分析

(一)卡奥斯工业互联网平台介绍

在中国制造2025的大背景下,2016 年初,海尔正式推出智能制造平台COSMOPlat,并于2019年9月正式发布其中文名为“卡奥斯”。这是中国业界首个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旨在为国内的制造业厂商提供大规模定制服务,带动具有不同制造能力的制造业企业向智能制造转型。

卡奥斯是全球唯一的用户可以参与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与其他工业互联网平台主要聚焦于工业生产领域不同,海尔的卡奥斯平台更像是一个“产业互联网”平台,准确讲定位为物联网时代的大规模定制化平台,其商业模式是“B2B2C”,具有全流程、全生命周期、全生态的特征,能够帮助工业企业直连终端用户, 实现企业、用户、资源的共创共赢共享。

(二)卡奥斯工业互联网平台数字化运营模式

卡奥斯平台拥有交互定制、开放创新、精准营销、模块采购、智能生产、智慧物流、智慧服务七个子平台的应用服务,七个子平台之间的协同并不是串联的线性制造模式,而是并联的非线性定制模式,通过与COSMO云互联,不仅可以为自己的生产线提供以用户为中心的大规模定制服务,还可以为中小企业输出提供全流程的、个性化的转型升级方案,帮助企业实现智能化升级,降低企业成本,提高用户黏性。

卡奥斯平台构建了“1+7+N”的开放平台架构,利用1个主平台和7个独立可复制的模块化方案,为N个行业打造定制化的垂直行业生态子平台,例如纺织服装领域的“海织云”、农业领域的“海优禾”等。在“1+7+N”的工业生态体系下,COSMOPlat可以为客户提供灵活订阅、连接嵌套的平台生态服务,并运用微服务架构,创新用户服务能力,赋能中小企业转型升级。

(三) 金融服务嵌入卡奥斯平台解决方案

通过建立与卡奥斯工业互联网平台高度耦合的金融基础设施,银行端可以捕捉到物联网生态圈中全流程、全生命周期、全生态的制造与服务场景,为产业生态中的资源方、企业方、用户方提供一站式无缝对接的金融服务,实现生态各方的共同增值。具体来说,依托卡奥斯平台实现产业链全程物流数字化、可视化的现状,可以在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生产制造、仓储运输、售后服务、废旧处置、用户增值的每个环节捕捉与运营场景,通过开放银行接口输出的形式打造与物流相匹配的数字化资金流体系。

卡奥斯生态平台中的资源方、企业方、用户方的每一次服务贸易或者货物贸易,都会产生相匹配的应收、应付权利,只要平台方确认该权利并授权转让给银行方,银行就可以数字权证的形式发起融资与支付服务。

(四)案例总结

商业银行借助功能完善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以开放银行的模式接入垂直细分行业的不同环节,为工业互联网平台上的不同场景提供增值金融服务。笔者以为,供应链金融的服务环节在由需求端向供给端不断迁徙的过程当中,一方面,构建或者挖掘场景的能力会不断增强,提供数字化产业金融服务的模式日趋成熟;另一方面,构建“四流合一”的数字化闭环能力将成为银行风控体系的重中之重,银行服务产业链的能力将会更加敏捷、安全。

04

现阶段银行供应链金融数字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产业生态边界定位不清晰

相较消费互联网赢者通吃的商业模式,产业互联网的价值链更加复杂,链条更长,需要构建产业链集群中多方协作共赢的生态。一个良性发展的数字化产业生态没有主导方,各方应当专注于自己的长处,而不是盲目跨界去碰触自己不擅长的领域。数字化平台公司应该深耕各类产业的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做好链上交易与协同服务;银行应该在数字化平台提供服务的基础上做好支付结算与融资服务,而不是涉足产业链的运营建设。只有一个各司其职、边界清晰的数字化产业链金融平台才会让服务效率得到最大化提升,运行风险最大程度减少。

(二)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滞后

当前与数字经济相关的立法体系尚未健全,数据开放、产权保护、数据交易、跨境传输、安全保护等方面缺乏相关的体制机制保障。基于此,银行在开展供应链金融数字化探索的过程当中,至少会碰到两方面的法律障碍:一方面,以数据作为主要要素调整的生产关系当中,线上的业务流程不能简单套用线下监管和立法模式,而是要根据线上活动的虚拟性、广域性、交互性、即时性特征甄别法律模糊地带,比如在线下场景中,仓单质权的生效要以交付仓单为要件,而在线上针对数字仓单的交付却并没有既定的模式;另一方面,针对技术领域暂时难以覆盖或者覆盖成本过高的道德风险,没有形成配套的法律制度予以震慑,比如尽管“区块链+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在可信信息流的基础上的资产上链,保障上链信息和资产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但是如果数据上链之前的真实性存疑,一条信息从录入的源头就是错误的或不存在的,就会造成上链映射作弊。

(三)传统授信支用手段制约供应链金融数字化发展

供应链上下游企业资金往来短、频、快,银行提供的供应链金融产品却手续繁琐,流程冗长,且多采取线下方式进行交易。尽管目前许多银行推出的大数据普惠金融产品已经可以实现“线上授信、线上支用”,但也仅限于可控的额度范围以内。对于超过一定金额的融资支用,银行仍旧摆脱不了对融资主体或者核心企业审慎评判的风控思路。对于建立起交易场景下纯数据要素驱动的授信支用模式,银行仍旧存有疑虑。而这往往成为掣肘供应链金融客户体验问题的“最后一公里”。

05

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数字化转型策略

(一)打通第三方接入渠道

商业银行与第三方的接入方式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由商业银行主导的,基于银行系统,接入物流、海关、工商登记部门数据端口,获取与供应链企业和交易相关的由第三方可信任机构提供的信息,作为银行核实授信、跟踪交易的重要依据;另一种是非银行主导的,基于物流公司平台、产业互联网平台、跨境电商平台等,与银行系统连通,及时将线上融资需求上传至商业银行,在平台与商业银行的协议框架下,向平台上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比较而言,前者商业银行的主动性更强,可通过获取的数据加强对供应链金融风险的管控;后者商业银行需要投入的科技成本较低,但各家银行间争夺平台市场的竞争比较激烈。当前,供应链金融数字化的重点之一就是建立横向跨行业的数据联通渠道,满足银行与不同产业生态间的数据交互需求,实现数据要素的有效流动,拓展产业数字化服务场景。

(二) 数字资产与数字支付的综合运用

业务数据化、数据资产化、资产价值化将是供应链金融数字化转型的主线逻辑。在这个过程当中,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线下场景与线上场景的数字化映射,通过云计算技术实现数据信息的存储、通信与计算,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数字资产在价值互联网中的传递流转,最终实现数字化的生产要素在生产交易各环节间安全、便捷的流转。而这种流转需要以资金作为驱动,形成一个等价交换的过程,所有这些环节的交互过程串接起来就形成了一个价值传递链。交易驱动下的数字支付需要与数字资产的交付相匹配,另外,随着人民银行宣布进行数字货币(DC/EP)试点,将能够实现在线上构建企业间可信、便捷、移动的支付结算体系。

(三) 建立全产业链金融新基建

要实现与产业链条上的场景金融需求无缝对接,必须搭建起与全产业链松耦合式的开放型金融基础设施,并且可以覆盖全流程、全生态、全周期的产业链场景,实现产业链与资金链的数字化融合。在这一过程当中,银行应充分运用开放银行的价值理念,将银行底层的业务能力、科技能力以及数据能力无缝、无感、无界地输出到商业生态场景当中,从为所有交易环节提供标准化的金融产品逐步转型为为整个生态提供场景驱动下的定制化金融服务,实现从产业链金融向生态链金融,再向科技链金融的迭代升级。

本文入选由中国银行业协会行业发展研究委员会组织评选的“中国银行业发展研究优秀成果(2021)”。

作者简介:钱声勇,中国建设银行青岛分行高级经济师。

原文刊发于《现代金融导刊》2022年第10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