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阿勒泰官员公示财产走出第一步 大家看到“没人收礼”(转载)

Connor 比特币交易平台 2022-11-07 112 0

● 于泽远

    新疆阿勒泰地区近日公布了该地区上千名官员的财产情况,使这个地广人稀的边远地区再次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

    阿勒泰的“破冰”之举能否成为正在举行的“两会(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年会)”议题,官员财产公示制度是否得到高层认可并在全国推广,将是检验阿勒泰这次“变法”成败的重要指标。

    去年5月,阿勒泰纪检部门出台了《关于县(处)级领导干部财产申报的规定(试行)》,宣布从今年1月1日起,该地区将在全国率先实行官员财产申报公示制度。新年伊始,阿勒泰在官方网站公布了新任命的55名县处级官员的申报;2月17日公布了1054名县处级和科级官员的财产申报,其中县处级官员申报率为98.97%,科级干部申报率为100%。

    与发达国家精细的申报制度相比,阿勒泰推出的申报制度确实粗糙且不透明。例如,官方主要公示申报人的收入和收礼情况,而申报人的汽车、住房等动产、不动产,购买股票、证券等理财产品,由遗产继承、赠与等形式获得的财产,债权债务以及个人银行存款等七项内容,列为秘密申报范畴不予公开。同时,上千名官员没有一人申报收礼的情况,明显不符合中国官场的实情。

    阿勒泰官员申报的不透明和不真实招来舆论的如潮批评。一些痛恨腐败和厌恶中国社会制度的人士将阿勒泰这次“吃螃蟹”行动批成“作秀”“作假”“史上最山寨的官员财产申报制”。

    一篇在香港媒体刊登的文章说,阿勒泰地区不痛不痒的财产申报制度,根本谈不上什么反贪措施,反而沦为一场掩人耳目的闹剧。只有当官员申报财产的信息足够细致和完整,老百姓才能从中发现问题,对官员进行有效的监督。

    不过,炮轰阿勒泰的人士虽然义正词严,却提不出更为现实的反腐招数。的确,目前阿勒泰的官员申报财产制度十分粗糙,上千名官员无一收礼肯定有假,不公示秘密申报的内容更使这一制度对官员的震慑力大打折扣。但是,阿勒泰这次公布官员财产并不是作秀,更不是闹剧,而是打破中国反腐僵局、推进政治制度改革的一次大胆尝试。

  遏止腐败的重要一步

    官员财产公示是法治国家的应有之义,在中国却是件了不起的大事。几千年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一直是统治者驾驭民众、维护政权的要诀。虽然官方在文革后喊出“依法治国”的口号,试图以法治取代人治,用制度遏止无处不在的腐败,但总体上还是口号多,行动少,有效约束官员权力的行动更少。

  从这个意义上看,无论阿勒泰的做法与法治国家还有多大差距,甚至可能有不足为外人道的“猫腻”,公示官员财产本身却是朝着遏止腐败的正确方向迈出的重要一步,而这看似寻常的一步,中共足足用了20多年。

    早在1980年代初期,一些学者就呼吁中国效仿发达国家建立官员财产公示制度,以遏制层出不穷的贪污腐败。从1995年到2006年,中共先后发布《关于党政机关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收入申报规定》及《关于省部级现职领导干部报告家庭财产规定》等四个规定,表面上建立了官员财产申报制度,但申报内容只供相关领导参考,并不向社会公示。因此,这些规定很快就沦为“申报多少一个样”的摆设。可以说,这些来自高层的申报规定对官员的触动远远比不上阿勒泰粗糙的申报制度,差别就在于公示。

  公示财产会带来政治冲击?

    从2005年开始,王全杰等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连续三年向“两会”提案,建议县处级以上官员在任命前必须通过法定途径公示个人财产,在任期内和任满时向社会公示资产变化情况,接受民众的质疑和监督。但大多数自称“公仆”的官员不同意王全杰等人的提案。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丰台区副区长闫傲霜认为:“官员财产不应该公布,官员也享有隐私权。官员财产有许多来源,其中包括继承遗产等等涉及个人隐私的,而且中国官员并非终身制,把官员所有财产一律公布太笼统了。对于‘公布官员财产有利于监督’的观点,我认为是有失偏颇。实行财产公布制度数据假如还是由个人提供,那么这也是依靠个人自我监督、自我约束,对部分贪污腐败的人员毫无用处。”

    官员反对公示自己的财产未必是担心泄露受法律保护的个人隐私,而更可能是担心暴露出法律所不允许的个人财富。人民网强国论坛刊登一篇网友反驳闫傲霜的文章说:“闫傲霜能拿出一个不公布财产就可以证明官员未曾贪污腐败的好办法吗?如果拿不出,却又反对财产公开,只能说明自己不干净!”

    对王全杰等人的提案,高层回复说,要待条件成熟时,再研究官员财产申报的立法问题。

    在中国的政治语境中,“条件成熟时”是个可长可短的模糊概念。尽管公众认为条件早已“熟透”,网络调查显示90%以上的网民支持公示官员财产,但高层显然仍对公示官员财产可能带来的政治冲击顾虑重重。

  “两会”是阿勒泰效应发酵良机

    阿勒泰的试验表明,公示官员财产其实没有高层想象的那么复杂。参加财产申报的上千名官员,不仅包括阿勒泰地区管辖的六县一市正、副县级官员,还包括退休三年以内的正、副县级官员,以及在公安、工商、税务、交通、城建等部门握有实权的科级干部。在新疆自治区纪委的督导和舆论支持下,阿勒泰官员普遍对试行财产申报表示理解。

  《新京报》等媒体报道,阿勒泰官员财产申报质量较高,绝大多数领导干部对自己任职以来的全部家庭财产进行了申报。

    对于官员在“收礼”一栏中都填“无”,阿勒泰地区纪检委书记吴伟平说,设计申报“收礼”,不是为了让官员“自首”,而是让其“自律”;不是为了反腐败多抓几个贪官,而是预防腐败少出几个腐败官员,主要对官员起警示和威慑作用。

    至于外界指责申报不透明,吴伟平表示,财产申报如果能够一步到位“无限公开”,固然是理想化的结局,但并不符合国情和现实。目前先要让官员适应财产申报。在中国,公示官员财产既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

    事实上,阿勒泰公示官员财产已取得初步成效:从《规定》印发到首批55名干部财产被公示的半年间内,阿勒泰地区纪检委共收到申报对象上缴款物价值76万多元人民币(约17万新元),超过前几年的总和;一些官员在公开场合不再抽“中华”牌之类的高档卷烟;阿勒泰官方宣布,将公示申报人购买汽车、住房等情况,以及公开少数官员在北京、上海买房情况。如果真这么做,那些财产来路不明的官员将面临真正的危机,那些利用职权大捞不义之财的官员将感到真正的震慑。

    阿勒泰公示官员财产让人在腐败的暗夜看到一线曙光,要让这线曙光变成中国反腐败的黎明,阿勒泰必须有“同盟军”,把官员财产公示制度以法律的形式推向全国,政治和舆论的力量都不可或缺。

    在政治上,正在召开的“两会”应该是扩散“阿勒泰效应”的良机。有了阿勒泰初见成效的“试点”,王全杰等怀有正义感和责任心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可以在“两会”上更加理直气壮地呼吁高层制定有关法规,尽早将公示官员财产制度推向全国。

    而舆论的力量更为重要。在阿勒泰“变法”承受来自官员阶层巨大压力的时候,舆论与其指责阿勒泰的不是,不如鼓励它大胆前行,将官员财产公示制度进行到底,真正推进中国的反腐倡廉和政治改革。

评论